中新社迪拜12月10日电 (记者 庞无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当地时间9日晚间,COP28“中国角”举办“携手共铸全球能源转型之未来”研讨会,中外与会代表在此间探讨全球能源转型之路。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能源领域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迫切需要加速全球能源转型。他表示,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绿色低碳增长之路,持续下大力气推进化石能源转型,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充换电基础设施全球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燃煤发电、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丹麦发展合作与全球气候政策大臣丹·约恩森则认为,为了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全球需要提高气候雄心,丹麦已决定将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提前到2045年。他指出,能源绿色转型是全球性的努力,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
对于中国角色,国际能源署副署长玛丽·沃里克也指出,一种新的清洁能源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中国是加速这一进程的主要贡献者:2022年,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约占全球一半,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约占全球一半,电动汽车销量超过全球一半。她表示,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有机会通过加快清洁转型努力,共同引领全球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表示,中国能源转型要循序而进、先立后破,能源转型路径需要基于政策与法律法规、技术、市场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重要的是加快“双碳”法律体系建构,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与能源革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当日的边会上,《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发布。解振华表示,该报告是中丹、中美合作的一个范例。他强调,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最优转型路径,形成包容、务实、可行的能源转型共识至关重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研究成果。报告的主要结论显示,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够保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将迈上一条全新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报告指出,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将从基荷电源向灵活性调节电源转变,绿氢将发挥零碳原料和零碳燃料的双重作用,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项和“最后手段”,但不能过度依赖CCS技术。(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南京12月10日电 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那场浩劫中我失去了六位亲人
时值寒冬,气温临近冰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在家人的陪同下,95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再次来到“哭墙”前,名单墙上亲人的名字是老人一生的牵绊。“我年纪大了,以后不一定能来了。下一代会代我来,一直都会来。”
“哭墙”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沉痛过往,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泱波 摄
艾义英在那场浩劫中失去了六位亲人。“艾仁银、艾仁林、艾仁炳……”老人抚摸着遇难亲人的名字,回忆起往事:“日本兵来抓人,我当时哭着抱着爸爸的腿,说‘爸爸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么办’,但是后来,他再也没能回来。”
1937年冬天,艾义英的父亲艾仁银、两个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两个堂哥艾义生和艾义荣以及姑爹父子俩都被日军抓走。七位被抓的亲人中,只有艾义英的堂哥艾义荣还有一口气,最后被救了回来。
“第二天就有村民说‘艾家几个人在麦子田被杀了’,我们都哭着一起去看,我一个堂哥那时才18岁,脸上被戳得一道一道的……”艾义英回忆说。
这场战争带来的苦难,给每一个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艾义英说,那时女人们带着孩子艰难度日,被大家叫作“艾家寡妇”,她听得心碎。
经受过战争的磨难,艾义英更懂得和平的可贵。老人不辞辛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真相奔走,为正义发声,为和平代言。
2014年,时年86岁的艾义英应日本“中国战争受害者证言集会邀请会”邀请,前往日本大阪、名古屋、东京等地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段承载着家族记忆的悲痛历史。她说:“这十年的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解这段历史。现在国家越来越好,就是靠你们年轻人,希望你们珍爱和平。”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中)在家人的陪同下献花。泱波 摄
如今,每逢清明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艾义英都带着晚辈到“哭墙”前祭奠亲人。陪伴老人身边的,是艾义英的儿子黄兴华,他也是首批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家事也是国事,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有这个责任,把这段历史向后代、向社会讲述,让大家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教训,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黄兴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