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2月10日电 (记者 张一辰)2023年12月10日9时58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太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达到500次。
从东方红一号、气象卫星,到载人航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再到空间站建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六院)研制的全系列动力系统推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搭载着人类太空探测的梦想,一次次飞向苍穹。
作为中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半个多世纪以来,航天科技六院研制出了上百种适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满足了从常温到低温、串联到捆绑、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发射地球轨道航天器到发射深空探测器的需要,为中国航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撑。
今年是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20年来,长征二号F火箭12次推举20位32人次航天员遨游太空,发射成功率100%。
航天科技六院表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该院开始了对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初步探索。因为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一项全新的研制工作,许多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其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研制难度非常大。当时遇到技术难题,设计人员只能去图书馆和高校查阅书籍,用手抄的方式积累资料,每攀登一个技术台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难关。
据介绍,从2015年新一代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首飞,2016年大推力、高性能液氢液氧发动机首飞,到2022年以液氧煤油发动机、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代表的新一代动力作为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全面进军太空,航天科技六院研制了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构建了3种直径6种推进模块,掌握了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和液氧液氢膨胀循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探索浩瀚宇宙搭建了“天梯”。
为了适应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对液体动力的需求,航天科技六院提出了“八年九机、争创第一”目标,瞄准世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尖端技术,将利用8年时间,成功研制以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百吨级补燃循环液氧液氢发动机为代表的9型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支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天地往返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等重大航天任务实施。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以“火箭速度”刷新“火箭发射纪录”,“液体动力”助力太空探索行稳致远。(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武汉12月10日电(吴淘淘 王欣)2023年武汉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0日在武汉东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现场举行。
图为武汉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吴淘淘 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武汉城市用电需求与日俱增。目前,武汉电网供电区域覆盖该市13个行政区和6个功能区,供电面积8569平方公里,供电人口近1500万人。鉴于武汉电网存在受电比例大、保供压力大、负荷密度大、建设难度大的基础特征,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特高压靠城、超高压进城”的发展战略,保障“三特三超”(3项特高压靠城、3项超高压进城)项目全面落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用电保障。
按照武汉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新一轮三年攻坚计划(2023-2025年)及年度分解任务,武汉电网拟集中开工电网项目101个,包含特高压1项,超高压2项,主网基建19项,电力迁改14项,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14项,一流电网变电站土建14项,一流电网通道土建37项。
武汉东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是我国“西电东送”华中地区电量下网重点项目。项目主要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终期容量400万千伏安,500千伏输电线路0.8公里。该项目建成后主要消纳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提高武汉地区绿电比例,满足东湖高新区负荷增长,保障武汉新城中长期电力可靠供应,为区域未来10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武汉市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江文波介绍,此次集中开工是针对武汉电网现存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建设,目标是将武汉电网整体水平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到2025年,武汉电网变电容量将从4146万千伏安增加至6000万千伏安,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大幅跃升,电力供应更加安全可靠。(完)